自愈混凝土是一種創新和有前途的技術,通過限制攻擊性攻擊的影響來增加結構的耐久性和使用壽命。然而,對實際條件下的性能了解有限。本文介紹了在混凝土中引入細菌愈合劑以實現自愈合的好處,并在霜鹽結垢條件下進行了評估。耐久性測試,如結垢、透水性和氯化物進入。此外,利用壓汞法(MIP)、熒光顯微鏡、薄片分析、掃描電鏡(SEM)和能量色散x射線(EDX)能譜對其進行了顯微結構分析。細菌提高了混凝土的性能,其抗霜鹽結垢性能比參考混凝土高90%,并減少了46%的氯化物滲透。細菌基混凝土進一步顯示出更少的微裂縫。然而,由于所研究的配合比設計僅實現了部分裂縫愈合,因此無法阻止氯化物通過裂縫滲透。
混凝土結構暴露在環境中,特別是在氯化物、硫酸鹽、酸、二氧化碳的惡劣條件下,可能與溫度變化相結合[1]。大多數混凝土結構的極端環境在歐洲標準EN
206[2]中進行了描述,為了保證混凝土結構的使用壽命,必須滿足一些要求。然而,即使遵守這些要求,由于混凝土的抗拉強度有限,裂縫的形成通常也無法避免。裂縫是氯化物等腐蝕性物質的首選途徑。氯離子可能來源于結構在使用過程中暴露的各種環境來源,如除冰鹽。像氯化鈉(NaCl)和氯化鈣(CaCl2)這樣的鹽通常被用來融化道路、橋面和人行道上的冰。這些鹽在混凝土表面的存在,再加上冰凍溫度,會造成嚴重的結垢損害。破壞的速率和程度取決于鹽濃度、溫度和飽和度等幾個參數[4,5]。根據歐洲標準[2],采用除冰鹽進行凍融侵蝕的結構應分為XF2和XF4兩個暴露等級。XF2級代表中等含水飽和度的除冰鹽。另一方面,XF4與存在除冰鹽或海水的高含水飽和度條件有關。
有幾種理論解釋了通過結晶或孔隙中水凍結引起的水壓來凍結和解凍(FT)的降解過程。改進配合比設計或添加夾氣劑以保證適當的空隙分布,可提高抗凍性。然而,只有這些措施可能不足以確保結構能夠達到其目標使用壽命。由于裂紋的存在會導致水和氯化物的更快進入,因此限制裂紋的形成、裂縫寬度或實施自動裂縫愈合有助于確保所需的使用壽命。Wang et al.[6]在一篇綜述論文中介紹了關于這一現象的理論。提出了影響凍融條件下混凝土性能的三個重要因素,即(1)內部孔隙系統、(2)吸水率和(3)裂縫擴展。
歐洲規范2[7]推薦極端環境下鋼筋混凝土的*大裂縫寬度為200?μm。當裂紋寬度大于10?μm時,氯化物沿裂紋[8]的滲透速度較快。Van den Heede et al.[9]建議考慮裂縫寬度限制為50?μm,而kuitter mariic et al.[10]提出裂縫寬度限制為100?μm。自修復混凝土可以使結構元件在不需要外部修復的情況下自我修復。在延長使用壽命的同時,降低了維護成本。幾種自愈機制的有效性已在實驗室條件下得到證實[11,12]。然而,它們需要在現實情況下進行測試,以更好地了解它們的局限性,并闡明在極端條件下愈合是如何發展的。這將是將這些技術轉移到市場的絕對要求。